“现在还要倒打一耙方家公子,实在是欺人太甚!”
当然这些话并不能代表什么。
文人学子们是愤慨,但不是傻子,还是能分清楚一次作弊跟次次作弊难度区别的。
会试舞弊一回已经这样了,次次舞弊,这不是侮辱整个大渝王朝的贡院吗。
当初天家为保证科举公平,可是特意规避官员控制,改由贡院专管,而且还不得在原籍就职,防的就是包庇亲属跟泄露考题。
许默再是县令之子,也不可能舞弊那么多次。
更何况那位县令早死了。
直到,一位名为朱思桓的公子站出来,“我能证明,许默是个熟练的捉刀人……他不仅自己捉刀,他还替我捉过刀,我成名的诗句……就是他找人为我代写。”
没有人知道朱思桓如何艰难说出那句话。
但经此提示,人们比对思桓公子成名的诗句,才发现与青竹公子行文风格相近,似是出自一人之手。
天下学子不敢置信,他们相信的许状元,居然做出替别人代笔的事情。
既然他能给别人代笔,那么他自己也可能找人代笔。
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瞬间就能破土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但这还不够。
一封封信在丰京流传开来,里头是位叫扶风的少年,同许默谈天说地,同许默聊民生战况,同许默分享古往今来。
许状元在殿试提及的先战后和的理念,竟似扶风少年先行提及,又加以丰满认可得来。
扶风?
扶风公子?
有人站出来,提及扶风公子乃安水郡人士,与许默刚好相同出身,又有大才学在身,难不成许默的童生秀才解元皆是窃自于他?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