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绍宋 > 番外:建炎三十六年

番外:建炎三十六年(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原来,赵玖所书,不过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另一边,韩世忠看了这不知是诗是词的单句,心中释然,再看自己所写的一句,犹豫了一下,还是勉力抬了起来。其人字迹歪歪扭扭,俨然气力已尽,却居然是一首旧诗,或者是一句旧“偈子”,乃是当年临济宗五祖释法演,也就是著名大慧和尚师祖的一篇:

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自风流。

且说,临济宗堪称如今中土、日本佛门一枝独秀,在场众人又都是有学识的,便立即晓得这是旧诗里的一句……但还是觉得贴切。

秦王就该是这般自傲。

而且,他这辈子在战场的行止也确实如这句偈子一般,虽无修饰,却天生英俊,自得风流。

便是朱熹这种厌恶佛门,希望原学返璞归真的人都只是感慨。

韩世忠努力展示了一下这张纸,便双手一软,脑袋也往后耷拉过去,似乎是想喝骂什么,但话到嘴边,却又只是奋起最后一丝力量来笑:“这辈子倒咥得过瘾!”

然后便是急促的喘气声,隐隐还有痰声。

赵玖这些年见惯了生死,自然晓得时候已到,却没有留在原地来看自己这个老朋友的咽气,而是缓缓起身,负手走了出来……但也没有离去,他也不敢离去,只是站在外面廊下望着院中树根处尚未融化的一点积雪发呆。

过了没有多久,忽然间屋内腾起一阵哭泣之声,赵玖面色如常,心中却不由一颤,乃是彻底拨动了那根弦。

须臾片刻,头发花白的杨沂中不敢怠慢,快步走出,低头告知了不得不说出来的言语:“官家,秦王薨了。”

赵玖点点头:“大哥二哥全权处理良臣身后事。”

说完,不待后面人答应,一身青衣的赵官家便径直负手前行,周围侍从纷纷跟上。不过,等他走到院中树下时,却忽然止步,乃是先看了看脚下的雪渣,又抬头看了看上面已经明显有些绿芽的枝条,然后方才转过了身来:

“你们谁写旨意最简单明白?不要文辞修饰,直接说清楚就好。”

几位随行舍人面面相觑,倒是舍人中资历阶官最高的王十朋拱手上前,正色相告:“好让官家知道,朱舍人文章质朴,绝无错意歧词,可为之。”

其实谁写都一样,赵官家递条子已经是习惯了,只不过王十朋身为随行舍人班头,有义务进行工作安排,这一次轮到新人朱熹来写了。

赵玖点点头:“那就元晦来写,就一个意思,朕要逊位做太上皇……拟好了,便发东西两府、御史台、秘阁、公阁。”

说完,赵官家直接抬手离开了。

身后许多人,包括杨沂中与王十朋在内,立即懵在当场,有零星几人没有反应过来,还跟着赵官家往前走了几步,然后才猛地停下,当场骇的面色发白,结果前面懵着的人又反应过来往前去追,登时撞在一起,乱作一团。

好不容易才有几个身体精壮的追了上去,却又不顾礼仪,直接在院中跪倒一片,将皇帝给拦住。

“秦王刚去,不许惊扰他。”赵玖俨然早有预料,抢在众人前严肃下令。“且此事非是朕一时之念,便有议论也有宰执们来与朕议论,尔等只管拟旨!”

说完,赵官家拂袖而走,这一次,众人再不敢拦,心中却终于泛起惊涛骇浪。

最后,大部分人匆匆追上,少部分按照制度留下协助拟旨、传旨的人却将目光对准了朱熹。

朱元晦倒是光棍,他一个刚从通判转过来的舍人,有什么可计较的?计较又有什么用?便去了前院,寻求笔墨,只将旨意写下。

然而,饶是其人自诩持心刚正,区区一句话写完之后也居然大汗淋漓,封装旨意的时候,更是双手发颤。

也是不由苦笑。

而待旨意送出,隔了好久,其人方才平复心情,准备起身去寻赵官家,走出偏院,见到两位皇子的随员,有心想去告诉交好的皇长子这个事情,却居然不敢……实际上,周围乱糟糟一片,赵官家也已经出门去了半刻钟,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将这个消息告诉就在最里面张罗丧事的两位皇子。

三十六载圣主,积威至此。

当然了,消息注定要被传开,因为赵官家本来就是在发布消息……旨意到了两府跟御史台,宰执们就知道了,到了秘阁,整个官僚体系的中坚就知道,到了公阁,全天下也都知道了。

宰执们不敢怠慢,都省首相陈康伯、次相胡铨、次相虞允文;枢密院正使刘錡、副使李世辅、副使蒋芾;御史中丞陈俊卿第一时间通了气,然后便立即一起入宫面圣。

不过,赵官家此时居然还没有回宫去,甚至也不在秦王府,近侍则俨然早得了言语,专门告知诸位宰执,官家离开秦王府后专门又去了大相国寺,只让诸位相公稍待。

很快,几位宰执也就意识到了赵官家这番操作的意图了,因为包括公相张浚、魏王岳飞在内燕京其余大员、勋旧闻讯后颇有些人立即请求入宫,也都被引到了宫中北海琼华岛上一起候命。

一会功夫,便聚集了数十人。

很显然,赵官家是准备把关心或者对此有意见的核心人物聚拢起来,统一做个说明。

“朕决心已定,但尔等若有迟疑惊虑,不妨一并说来,朕也好安你们的心。”临到下午,赵官家方才带着一群近侍回到北海琼华岛,然后就在岛中春树下的石桌旁召见了群臣。

然而,众人虽然都着急忙慌赶了过来,却并不代表他们所有人对这件事情真的完全抵触,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皇帝在御极三十六年后选择退位,并不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甚至对国家是有明显好处的。

只不过,这个好处不能由臣子来说,君臣君臣,只要大宋还是一日封建帝国制度,还是一日儒家为底的政治-道德意识形态,就不能说,反而要极力挽留劝慰才对。

然后赵官家自己说出来理由,这就万事大吉了。

“臣叩请官家收回成命!”就在这时,一人不顾公相、亲王、诸宰执尚未开口,强行越次跪地发言。“官家若退位,臣等北人恐无立足之地!”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999.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