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探长仍然为她们说情,可惜局面已经不受控制。
警方喊话:“把车熄火,下车!把手放在看得见的地方!不服从命令,将会视作对我们的挑衅!重复一遍,车辆熄火,把手放在看得见的地方……”
车内。
两个女人灰头土脸,发丝随风飞舞。
“我们不能被抓住,我们继续向前!”
“什么意思?”
“向前!”
塞尔玛抬起下巴,示意前方的大峡谷,笑道:“go!”
“你确定?”露易丝也笑道。
“当然!”
配乐还是汉斯季默,随着一阵忧伤的吉他旋律,露易丝踩动油门,汽车卷起尘烟窜了出去,在夕阳下冲向了大峡谷,末路尽头显得如此悲壮,又如此绚丽。
当银幕定格在一辆汽车飞跃在大峡谷之上,全片结束时,不少观众发出了一声叹息。
但也有一些人频频皱眉,似乎对《末路狂花》并不买账。
…………
90年代初期,正是美国从80年代保守主义思潮向白左过渡的阶段。
《末路狂花》这种电影是很有挑战性的。
“一部充满力量的女性公路电影,打破了好莱坞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两位女主的成长令人激动,她们具备了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
“米歇尔菲佛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将角色从温顺到觉醒的转变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个角色很可能为她带来一座奥斯卡!”
“我太喜欢米歇尔菲佛的这次表演了,层次丰富,转变自然。另一位中国演员也不错。”
媒体对米歇尔满是赞誉,对林清霞的表演一笔带过。
他们确实不喜欢一位充满反抗精神的华人角色——无论男女,出现在美国的大银幕上。反抗可以,但你不能反抗他们,你得反抗自己人,然后向往他们。
而保守派大肆批评:
“美化暴力与犯罪!塞尔玛和路易丝的逃亡就是犯罪过程,她们抢劫、袭警、危害公共安全,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
“影片将主角塑造成法外狂徒,忽视了法律与秩序的社会意义。”
老美开放起来吓死人,保守起来也吓死人,就是这么极端化。
一些媒体竟然针对“塞尔玛和路易丝是否为好人”展开了激烈争论,他们考虑的是犯罪与价值观导向,压根不考虑电影传达的意义。
《末路狂花》不是一部大众化的院线电影,原版的票房就不太高,四千多万。
在录像带市场成绩倒不错,而且它重在历史价值。
如今陈奇往里夹私货,票房可能更低些,不过热度非常高,讨论的热火朝天。林清霞很听话,在宣传中只谈女性,不分东西方、不分种族,碰到不会答的就交给陈奇。
而上映之后,台湾媒体也疯狂扑过来,排着队要采访她,结果就得知了一个惊悚的消息:
“必须连着陈奇一块采访!”
(冇了……)
!-- 翻页上aD开始 -->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