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67章 瞻前顾后

第67章 瞻前顾后(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公元1039年4月,唃厮啰率领数万大军直扑凉州意图在李元昊的腰上狠狠地捅一刀子,可惜的是他没能如愿,最后他只能撤军而还且在这之后再没对西夏出兵。至于这其中的原因就不必多说了,我吐蕃人在后面流血流汗又流泪,你宋朝人却啥也没干就在那儿瞪眼看戏,真当我们肌肉发达头脑简单吗?更何况这次是党项人冒犯了你宋朝,是你们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蔑视和羞辱,所以你们很生气,可最后怎么就成了我们吐蕃人比你们还要愤怒呢?至少我们这次也应该是两面夹击,可现实却是我在流血又死人你却在自己家里隔岸观火。我们吐蕃人可不傻!

得知吐蕃人没能在李元昊身上占到什么便宜,赵祯也只能是摇头叹息。看来想要教训李元昊还是只能靠自己,而要靠自己就得继续等待最佳的出兵时机。

当宋朝这会儿在为出兵所需钱粮以及后勤运输太过路途遥远而发愁之时,也不知道赵祯这时候会不会再次想起迁都的事儿,他几年前就动过这个念头,可不知道这事为何就戛然而止了。当年赵匡胤计划先迁都于洛阳再定都于长安,如果不是因为赵祯的爷爷赵光义的坚决反对,那么宋朝此时的首都应该就是现在的陕西京兆府。

倘若如此,那么以京师长安作为后方的超级后勤集散地和供给站,宋朝就可以迅速地出兵党项,这比起从开封发兵运粮不知道会省去多少的成本。但是,现在说这个马后炮又有什么意义?整个北宋在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没能迁都于洛阳或长安可以说是宋朝最大的政治和军事遗憾或败笔,这甚至可以说是导致北宋亡国的一大根本性原因,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因为北宋朝廷始终扎根在开封这个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才铸就和带动了北宋在商业、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空前兴旺和发达,这笔账又该怎么算呢?

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在唉声叹气中,赵祯和他的大臣们直到这年的六月才想起李元昊在宋朝这边还挂着官衔。就像是小孩子之间生了闷气之后需要发泄似的,赵祯下令将李元昊在宋朝这边的所有官爵都给削夺,然后把朝廷赐予的“赵元昊”这个名字也给收回。同时,他还在边境各地张榜示民,凡是有能够生擒李元昊者,宋朝将授予其定难军节度使的官职,也就是说他在鼓励党项那边的人尤其是上层集团的人搞内讧干掉李元昊。

不过,这件事的难度似乎太大,因而他又把生擒李元昊改为了提着李元昊的人头来献,但这个其实同样难度太大。这也怪不得别人,宋朝早就让党项那边的人心凉了,宋朝可能是贵人多忘事,可人家党项人却是有记性的,李元昊的叔父嵬名惟亮一家数十口人是怎么被宋朝给出卖的?然后又被李元昊如何给残忍杀害的?这个时候宋朝知道要在党项内部实施木马计划,晚了!太晚了!

说到已经死去的嵬名惟亮,有一个人就必须要说,那便是宋朝之前的延州知州郭劝。李元昊称帝的消息传入开封后不久,郭劝就立马毫无悬念地成了此次事件的背锅侠,他在这年的正月因为坐实“不察敌情”之罪而被降职,原因就在于他当初建议朝廷不要收留嵬名惟亮的举家归附,反而还派人将惟亮一家老小都送给了李元昊。

试想一下如果宋朝当时接纳了嵬名惟亮,那么宋朝必然会对西夏以及李元昊这些年的举动了如指掌,甚至是连西夏的国防部署和财政收支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些可是宋朝眼下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得不到的无价之宝。但是,郭劝就那样把这个主动送到他面前的超级大宝贝给扔了,而且他对李元昊所释放和表达出来的这种所谓的善意(说得客气一点就是刻意讨好,说难听点就是奴颜婢膝)所换来的是什么?难道李元昊因此就不称帝了?难道从此他就对宋朝心存感激并发誓永做大宋的忠实臣子了?所以,这口锅你郭劝不背谁来背?而且,你背得一点也不冤枉。诚然,你很委屈,你觉得应该有人跟你一起背,可谁让你是卒子而人家是车和帅呢?

不过,宋朝之所以能成为文人的天堂世界并被后世的文人所讴歌并不是没有理由的,郭劝所受到的惩罚最后也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齐州)继续当一把手而已。一年后的公元1040年3月,因为宋夏三川口之战宋军战败,宋朝这边再次有人把郭劝拉出来“鞭尸”,他也还是只被降职而已。最后再多说一点,这个此时宋朝的“头号罪犯”后来官拜左谏议大夫、翰林侍读学士,直到七十多岁才寿终正寝。如此可见,多读书还真的是大有好处。

哼哼,这种事儿在宋朝你要换个武将摊上了试试?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999.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