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说,宋夏边境的陕西段可是山地,而不是平原,就算李元昊是完颜阿骨打附体也未必能够拿下关中。要说运气,李元昊就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了,此时的宋朝虽不能像太祖朝时期那样开疆拓土,但守家把大门倒是能够做到的。至于实力,完颜氏的皇族之中堪称猛将如云,而李元昊的身边又有谁呢?
以上这些是我们在试图透过现象去看李元昊的本质,但这本质真的如我们表面所分析的这样吗?试问:李元昊对宋朝真的就有领土的野心吗?至于取宋而代之,这更是连辽国人都不敢去想的事,李元昊再怎么狂妄自大也不至于心生此念吧?
看看李元昊登基之后写给赵祯的表章,他在里面可是以臣自称,而他所希望的只是宋朝能够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希望宋朝仍然能够像从前那样与西夏和平共处。其实一切都没有变,发生改变的只是他的头衔——国王变成了皇帝。但是,这对宋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反叛,而历代君王对于叛贼都只有一种态度——杀无赦!
李元昊虽然请求赵祯能够承认他的皇帝身份,但也还没到那种跪地祈求的程度,面对赵祯亮出来的尖刀,他选择了对抗。即使如此,他也没想过要主动去攻击宋朝。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请问:李元昊为什么后来就主动向宋朝发难了呢?
请注意一个细节,李元昊是在宋朝坚决拒绝开放边境贸易的情况下才怒而发兵攻宋。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经贸制裁所带来的伤害已经让他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以至于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地试图通过军事打击的手段来迫使宋朝重开边境贸易。
虽说古代的中国仍然是农业社会,但我认为这一点也不影响经贸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什么总是喜欢南下劫掠?因为他们缺乏他们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他们又没有可以用来购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钱币,所以就只能去抢。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所以后来又有了以物易物的互市。历史上只要双方生意做得好做得顺畅,那么北方的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比较老实和友好。反之,如果买不到东西或者因为天灾而拿不出东西去交换,那就只有骑着马扛着刀去明抢甚至是组团去明抢。
纯粹的游牧民族和政权如此,李元昊的西夏国就更是如此。要知道西夏可不止是只有牧民,它还有大量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及从事工商业的城市人口,它不只有牲口,还有青盐之类的专门用来赚取外汇的出口创收型产品。西夏人需要宋朝的茶叶、丝绸、瓷器和药材,他们的青盐更是要靠宋朝人帮忙吃才能为他们带来固定的经济效益。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对于西夏这样一个无法在生产和生活资料上做到自给自足但又农牧相结合的国家,这样一个在经济贸易上严重依赖进出口的国家,宋朝的经济制裁和封锁简直能直接要了它的这条小命。宋朝是西夏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它最大的进口和出口对象,一旦宋朝断绝了彼此间的经贸往来,西夏基本上就成了一个只能慢慢等待彻底干涸的湖。看着这湖里的水一天天蒸发殆尽,看着自己的子民一个个渴得要命,身为西夏国皇帝的李元昊能不疯吗?
如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何李元昊先后数次大规模入境作战都是打完了就跑,也就能够理解他为何要近乎于穷兵黩武地不停侵掠宋境。这就像刑讯逼供,刑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问出供词才是目的。放置于李元昊身上,他攻打宋朝不是为了抢地盘,更不是为了掳掠人口和财物,甚至都不是为了要宋朝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只是为了让宋朝重开边境贸易,因为他的湖里真的快要没水了。
李元昊之所以要跟宋朝开战,原因就在于他不想受宋朝的胁迫,他确实可以跪地磕头认错,只要他这样做就一定能够让赵祯下令重开边境贸易,可他是一个有自尊的人且在这方面近乎于偏执。他不想以一个臣子的身份下跪认错并乞怜,他要的是公平,是以皇帝的身份让宋朝被迫同意开关互市,这就是他选择战争的原因:我要以战争的手段让你重新认识我并尊重我,然后你还得对我好,对我有应必允——不是有求必应,这个求字不在李元昊的人生字典里,他的膝盖是不能打弯的。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宋夏战争其实就是一场因宋朝的经贸制裁而由西夏方面率先动武的一场战争。宋夏战争本来是该由宋朝先动手,但最终却是西夏方面率先开火,何也?答案就在这里。因此,只要宋朝一天不解除边贸禁令,李元昊就一天也不会掐灭向宋朝动刀子的念头。
我要你给我糖吃,你不给我就打你,直到打得你同意为止。大家好,我是李元昊,这就是我的战争宣言,虽然很无耻,但你们不觉得也很霸气十足吗?
宋朝现在已经被李元昊打疼了,甚至是有些被打怕了,所谓的出境作战更是成了一个笑话,宋朝的君臣们如今想的更多是如何稳固防守而非主动进攻,但李元昊通过连续的大胜已经彻底没有了对宋朝的忌惮。接下来,扬言要大举进攻的不再是宋朝,而是他李元昊,况且李元昊可不是一个嘴炮,他是行动派。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