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适之悚然一惊,忽然想起此人似乎有些熟悉,一时想不起来,只得道:“我乃堂堂大唐男儿,岂是吐蕃人?将军何出此言,莫非认错人了不成?”
那将军思忖片刻,依然半信半疑,忽然双腿一夹胯下骏马,径直朝张适之冲杀过来,长槊直取他的胸口。
这一枪来得无比迅猛,似有万夫不当之勇,倘若是在沙场上,定能所向披靡。张适之自然不敢怠慢,运起御风行脚步略转,错开角度,挥手就是一剑沿着枪杆向上斜削。
那将军赞了声:“好身手,好一招反客为主!”话音未落,长槊改刺为扫,一记“横扫千军”,意欲凭重武器的劲道硬碰张适之的玄黄剑。倘若这一下格上了,只怕长剑会被震飞。
张适之御风行步伐更紧,按着八卦方位连连踏出四步,左手控鹤九式凌空一推,顿时有八成真力透出,一道青气如龙似鹤,向那长槊卷去。
将军见状极为吃惊,忍不住咦了一声,来不及细想,又运了几分真力灌注于长槊,奋力迎着青气击去,意图“一力降十会”。
武学之道,实则是形与力的博弈之道。形,便是身形,如招式、姿势等;力,则是武器的力道、内在的真力等。两者相互交融,便是各种功法。形越强,则招式高妙,往往能获得进攻或防守之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力越强,则攻防越有底气,是取胜的根本所在。因此,江湖之上常说“一力降十会”,便是说力的强悍之处。
张适之知他的意思,但自忖功力精进甚多,有心让这莽撞之辈吃点苦头,便也不变招,依旧催动真力摧敌,想以本门武学来一个“以柔克刚”。
轰的一声,两者撞到了一起。那群军士和辞君等人均大声惊呼,不知结果如何。
那将军只觉得气息为之一滞,长槊如入泥海,所到之处甚为粘稠,进退不得,虎口之处已隐隐震出了血迹。
张适之则觉得对方天生神力,这一枪足有近千斤的力道,一时也忍不住气息有些翻涌。口中却笑道:“将军有话好好说便是,何必长枪大马地拼呢?”
将军鼓了鼓气,才道:“小子年岁不大,武功倒是厉害得紧,能吃得了咱老李这一枪杆子的,四海列国没几个。”说罢,就要抽回长槊,张适之真力一收,两人便各自推开。
那将军慢悠悠骑马退回本队,回首一笑道:“小兄弟,你可还记得前夜月圆之时的那场夜斗?倘若没了我,你怕是此刻还在率鹿监镇狱之中享福呢!”
张适之听他这么一说,更印证了心中判断,便行了个叉手礼,笑道:“原来是李大将军!恭喜恭喜,高升到了永王府中,怎地还在这城门边溜达呢?”
原来,那将军正是那夜的巡城校尉李定边,不知他是否已经履新,更不知他带着一彪人马此刻围住张适之又作何打算。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