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的动作只影响到冀中西面的战场,对冀中中部、西部战场影响有限。在这场大扫荡中,冀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冀中平原一望无际,夏季、秋季有青纱帐(夏季至秋季的高粱、玉米植被)的时候还可以隐蔽。到了秋收之后便失去掩护,冀中有的百姓发明“护村沟”“交通沟”弥补冬春无青纱帐的缺陷。冀中有的百姓被迫挖掘野外或村内的单口隐蔽洞,即“蛤蟆蹲”?,初期“蛤蟆蹲”多为单洞口,隐蔽性差且易被敌人发现后“瓮中捉鳖”?
随着时间的发展,\"蛤蟆蹲\"变成了双出口,又连接起来变成地道。这是绝境之下的求生本能逼出来的生存之道,这其中经过多少血的教训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挖地道是个辛苦活,也是一个\"要人命\"的活,谁也不知道鬼子什么时候会发现,发现了的下场,不是全家枪毙就是活埋。挖地道的前期因为鬼子白天巡逻怕被发现,只能晚上干活。地道里黑漆漆的,只能靠油灯照明。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空气污蚀,不知道有多少人倒了下来。但就是倒下多少人还得干。只要工程启动了,即使是停下来,鬼子发现了,全村都得死。挖好地道还可能有个活路。
地道战说起来很牛,但现实中地道战哪有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真刀真枪、血泪交织的生存搏斗,是无数军民用命换来的胜利。
河北定县北疃庄,这里三面环水,就西边有条路能进出。早些年,为了防止马贼和土匪,村里人在西边还修了道简单的土墙。年初定县的政府就搬到了北疃村,北瞳村修建了比较完善的地道,利用地道把周围的好多村子连接起来,把这一带发展成了打游击的核心区。北瞳村还建土炮楼,街上修了路障和地堡。
4月份根据冀中司令部的命令对地道进行了防水、防烟、防毒改造,增加了通风口及出口。日军扫荡时,防守在这儿的部队可以利用地道及工事跟日军打防御或者巷战。要是打不过,他们和乡亲们还能通过地道逃出日军的包围,北瞳村这时候就像个大堡垒。
5月初鬼子扫荡时,有支小部队来到了北疃村,被八路军轻松击退。这无疑给了抗日军民增强对北疃村地道的信心。鬼子退了之后,抗日军民以为扫荡已经结束,加紧恢复受损的根据地。
1942年5月27日拂晓,日军第59师团53旅团旅团长?上坂胜?率500余名日军及1500名伪军包围北疃村?,清晨发起了进攻驻守北疃村的县大队在政委赵树光指挥下,沉着应战。眼见日伪军实力强劲,为以防万一八路军组织村民下地道,安排熟悉地道的北疃人带路及时往周边村撤离。
此时近三千人进入了地道,地道里拥挤不堪,有限的几盏煤油灯是能照着有限的地方,逃过来的外村百姓对地道不熟,狭窄的通道几乎被堵死,情况已到了非常紧急的地步。民兵队长范栋申?带着一部分民兵进入
民兵竭力维持着秩序,民兵把拥堵的人群引导到储物室、藏兵洞内,慢慢疏通了人群,民兵、北瞳人指挥着百姓往各个方向疏散。
地面的战斗还在进行着,西面的寨墙在日军炮火的打击下惭惭不支,终于轰然倒下了。县大队、民兵退入北瞳村,依托房屋及工事与日伪军打巷战。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