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方剂杂论 > 第76章 金匮肾气丸

第76章 金匮肾气丸(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蝉鸣震耳欲聋,药柜里的冰片盒子渗出细密水珠。牡丹皮盯着水镜中面色潮红的绣娘,紫衣无风自动:\"自汗三月,夜间尤甚,这分明是阴虚火旺......\"

\"但汗出而冷,如触井水。\"桂枝折扇轻摇,带起的微风却让绣娘打了个寒战,\"你看她虽然口渴,却只愿小口啜饮温水,此乃气阴两虚之象。\"

附子突然将手伸进水镜,又在触及时缩回:\"汗液冰凉!我的真火居然感觉不到阳气!\"

熟地黄的阴阳气旋已变成诡异的灰白色:\"昼汗属阳虚,夜汗属阴虚。这位娘子白日操劳耗气,夜间刺绣伤血,最终阴阳俱损。\"他转向山药童子,\"该你显身手了。\"

红绳铃铛欢快作响,山药童子化作流光没入水镜。绣娘足太阴脾经突然亮起,将散乱的气息收归中焦。茯苓的玉佩同时发出柔光:\"我先用甘淡之性健脾,牡丹皮姐姐再清虚热,可好?\"

紫晶针精准刺入绣娘太溪、照海二穴,虚浮的潮红渐渐消退。桂枝忽然折扇指天:\"午时心经当令,附子,借你一分真火点燃命门!\"

米粒大的蓝焰穿过水镜,却在进入绣娘体内时化作温暖气流。山茱萸的红绳及时缠住火焰:\"莫急,待山药童子补足阴精再行温煦。\"

当绣娘的面色恢复莹润时,牡丹皮忽然蹙眉:\"她指甲泛紫,血瘀之象初现......\"

\"这正是阴阳两虚的恶果。\"熟地黄将气旋推入镜中,\"阴损及阳则血行不畅,阳损及阴则虚火内生。金匮肾气丸中桂枝、附子微量,恰似春阳融雪,缓缓化开瘀滞。\"

斜阳将药柜染成琥珀色,八位药灵围坐在悬浮的阴阳鱼上。水镜中的茶商正在自述:\"畏寒又怕热,喝凉水腹泻,饮热茶口疮......\"

\"舌红少苔却舌体胖大。\"茯苓的玉佩照出矛盾体征,\"脉象细数但重按无力,这该如何辨证?\"

附子突然指向茶商足底:\"涌泉穴黑气与白光交织,就像......\"

\"就像二十年前那个走火入魔的炼丹师!\"山茱萸的红绳突然绷直,\"当时我们......\"

熟地黄抬手止住喧哗,阴阳气旋突然分裂重组:\"此乃阴阳两虚、龙雷之火上浮。若单滋阴则助湿,纯补阳则化燥。\"他苍老的眼眸扫过众人,\"还记得我们如何调和阴阳?\"

桂枝折扇展开,扇面浮现金匮原方配伍图:\"君药熟地黄八钱滋阴填精,臣药山茱萸、山药各四钱固摄精微,佐以茯苓、泽泻各三钱利水泄浊,牡丹皮三钱清虚热,最后用桂枝、附子各一钱微微生火。\"

\"妙在阴药与阳药比例六比一。\"白术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如同熬制膏方时,九蒸九晒的地黄才能承载附子的烈性。\"

药灵们同时结印,八色光华汇入阴阳鱼。茶商体内乱窜的气流突然归位,足底黑白二气化作太极图案。当最后一缕失衡的阳气纳入关元穴时,满室药香凝成金色篆文——\"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大雪压弯梅枝的清晨,老木匠带着新雕的药王像推开医馆大门。药柜深处传来熟地黄欣慰的叹息:\"阴阳互根,方得生生不息。\"

附子把玩着桂枝送的桂花枝,忽然问道:\"若遇真阴耗竭的危症,我们当如何?\"

\"那便要请出六味地黄丸诸位同修了。\"牡丹皮笑着展开紫晶屏风,映出另一组药灵身影,\"但那是另一个故事......\"

晨光中,八道身影化作流光回归格屉。医案上的《金匮要略》无风自动,停留在\"肾气丸\"条目,隐约可见经方周围浮现着八枚小小的掌印。

————————

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 薯蓣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蜜丸,每服6g,日2次,白酒或淡盐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补肾助阳化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证治机理】证由肾精不足,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所致。肾精不足,肾气虚弱,失于温养则腰痛而足膝痿软;命门火衰失于温煦,则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肾气不足,水液失于蒸腾气化,则见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而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诸证,亦为水液代谢失司之变,当温补肾气,助气化以利水,正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所云:“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而小水不利者设法。”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象虚弱、尺部沉细,皆为肾精不足,肾中阳气匮乏所致。法当滋养肾精,以温补化生肾气,体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

【方解】重用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薯蓣(即山药)健脾气,固肾精。王药与地黄相配,谓补肾填精“三补”之法;附子、桂枝温助肾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云:“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佐以获苓健脾益肾,泽泻利湿泄浊,且与茯苓配伍,有通调水道之功,牡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与熟地、薯蓣、山茱萸三药相伍,则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方名肾气,所重者在一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使澜道得以畅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所谓“少火生气”。本方为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之代表方。

本方原名“崔氏八味丸”。《伤寒杂病论》载此方亦名肾气丸。后世多遵此方为补肾阳之主方,然仲师名为“肾气丸”,确当慎思之。方中乃以大队补肾填精之品为主,而温阳之品药少量轻,意在以辛热之桂附化其阴精以益肾气。

【配伍特点】重用“三补三泻”以益精泻浊,少佐温热助阳,以“少火生气”。

【方歌】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999.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