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对破碎带掘进与中深孔爆破的技术优化)
林烨盯着全息投影里跳动的能量曲线,指尖在控制台上快速点选——屏幕上,代表爆破冲击波的红色脉冲正沿着预设轨迹扩散,与矿体应力分布的蓝色网格完美契合。这是本月第三次针对西翼破碎带的爆破试验,相较于前两次,此次采用的“星轨校准法”让单孔爆破效率提升了17%,而震动幅度控制在0.8cm\/s以下,完全避开了东侧主巷道的安全阈值。
“核心在于中深孔的角度修正。”他侧头对身旁的技术员解释,同时调出三维钻孔模型,“传统垂直钻孔在破碎带容易卡钻,且爆破能量向顶板逸散过多。我们按星轨参数调整了钻孔角度,主孔与水平面呈75°夹角,副孔以30°交错分布,像行星轨道一样形成梯级能量缓冲带。刚才的监测数据显示,这种布局让能量向矿体深部集中了23%,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
此时,控制台弹出新的监测报告:单孔装药量误差≤5%,殉爆率100%,爆堆块度均匀度达82%——这意味着后续铲装效率能稳定在每小时350吨以上。林烨点开其中一组特写画面:爆破后的矿堆呈扇形铺开,最大块度不超过800mm,恰好匹配颚式破碎机的进料标准,省去了二次破碎的环节。
“还有个意外收获。”他滑动屏幕,调出应力波监测图,“破碎带中的裂隙水在爆破后形成了自然引流通道,原本担心的积水问题反而加速了矿堆干燥,预计今晚就能完成铲装。这说明星轨角度不仅优化了能量分布,还意外利用了地质结构实现了排水。”
技术员指着模型中几条高亮的钻孔轨迹:“林工,这种角度对钻机操作要求很高吧?之前试钻时总出现角度偏差。”
“确实,”林烨调出操作手册,“我们给钻机加装了北斗定位校准模块,每钻进5米自动校准一次角度,误差超过1°就自动停机报警。另外,钻孔班组提前3天进行了模拟训练,重点练‘盲钻找角度’——在能见度不足的破碎带,靠手感和实时数据反馈调整钻杆,现在老师傅们的合格率已经稳定在98%了。”
正说着,调度室传来消息:西翼矿堆开始铲装作业,首车矿石已通过皮带运输机送往选矿厂。林烨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实时数据,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从最初的参数摸索到如今的稳定输出,这套“星轨校准法”用了整整两个月磨合,而此刻的监测数据证明,所有的调整都指向了最核心的目标:让爆破能量像恒星引力一样,精准作用于矿体本身。
他抬手在控制台上输入新的指令:“通知下一班,按这个参数再打3组验证孔,重点监测重复爆破后的围岩稳定性。如果数据持续达标,下周就在全矿区推广这套星轨钻孔方案。”
窗外,夕阳正落在远处的选矿厂塔吊上,长长的影子在矿堆上缓缓移动,像在丈量这场技术革新带来的实际价值。林烨知道,每一组稳定的监测数据背后,都是从误差中提炼的经验——就像星轨运行,看似恒定的轨迹里,藏着无数次细微调整的智慧。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