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霄和陈玉书骑马顺着破败不堪的驿道去往河东府的府城,一路走来,就见许多驿站已经荒废,想来是被裁撤之故。
如此一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那就不成了,因为没有驿站换马。
一个帝国的统治疆域取决于通信,从中枢发出的命令能在一个月内抵达的地方差不多便是统治的极限。
道门之所以能把疆域一扩再扩,除了武德昌盛,本质上还是技术在发展,不仅通讯技术发达,而且有飞舟投放兵力,这是古代王朝所不能比的。
如今驿站裁撤,驿道废弛,这便是乱世气象。
这对两人来说,还是颇为陌生。
毕竟道门承平日久。
虽然道门已经有道门三百四十年,但沛分东西、晋分南北,道门在八代大掌教那里也有过一次出清。
从八代大掌教这里算起,道门其实才一百多年,还是一个王朝的中期,有积弊,但矛盾还未到无法调和的地步。
惯性的力量总是强大,当处于和平状态的时候,哪怕积弊甚多,只要不打破这个惯性,还会走出很远很远,可一旦打破了这个惯性,再想回到从前那就千难万难。
所以史家有言:天下之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复取之矣!
五代大掌教留下了强大的惯性,又让道门走了百余年,哪怕大掌教之位空悬,道门仍旧靠着惯性运转自如,可随着七代大掌教遇刺,这个惯性被彻底打破,道门就再也走不下去。
所以当时的道门分裂了,两大阵营全面开战。
八代大掌教出来收拾局面,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改制,因为随着惯性被打破,以前那一套行不通了,必须要另起炉灶。
故而许多人认为八代大掌教不是另起一行,而是另开一页,本质上将道门从中分成了两代,即齐大掌教的道门和玄圣的道门是两回事,只是一些大股东横跨了这两个道门,比如张家和李家,所以给人一种还是一个道门的错觉。
如果把道门看作王朝,那么九代大掌教本质上是王朝的第二个皇帝——众所周知,王朝的第二个皇帝未必就是太宗皇帝,比如大沛,比如大魏,比如玄圣的道门。太宗皇帝也大概率不会正常即位,这个例子就更多了。
如果后世来评定,这个“太宗”名号大概会落在齐大真人的头上,而不是九代大掌教。
至于二十年前的那场大战,对于道门之人来说,更像是发生在边疆的战事,敌寇犯边,远远算不上席卷天下的大战,更不算神州陆沉。
道门怎么会有乱世气象呢,我道门仍旧如日中天,我道门天下无敌,对于那些蕞尔小国来说,能做道门的狗就是最大的幸事。
乱世气象,必有妖孽出世,这几乎都成公式了。
这一路走来,没遇到截杀的收元教信徒,倒是遇到不少拦路的强盗、四处游荡的腐尸、成了气候的阴魂精怪,都被李青霄随手打发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