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工程量还是不少,当第一个地强子大框起来,就差封顶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看着堆满地的榛柴和四五米长的柞木,看着那已经有了大框的地强子,连那些菜鸟也看明白了,感情跟早先掩体差不多的意思啊。
薛郎没管大家想什么,简单的埋锅造饭,匆匆吃了午饭,跟着,菜鸟分作两拨,一波开始顺着已经挖出来的几个地强子的位置左右延伸挖掘,一波赶往了峡谷口的位置,那里有一片裸露的页岩断茬,正适合抠石板。
薛郎在石板运回来后,开始指挥搭地火龙,并就没有石板的情况下如何搭建地火龙,详细的给老鸟以及各队队长解说了一遍。
当大家看大队长用掺着碎干草的黄泥将竖起的枯树桶糊住,明白了这感情是个烟囱啊。
可大家还有疑惑,那就是这枯树在里面难道不会着吗?
不过没有人问,如果需要解释,教官会说的,所以,他们都闷头干活,既感觉新鲜,又觉得办法太土。
现代化了,干嘛鼓捣这些?又不是抗联时期,艰苦,没条件。
其实,薛郎刚来到这个同一时间,却是不同环境的大山时,也曾经有过这个念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怀疑渐渐淡去。
因为现代化战争也避免不了需要这种需要野外生存能力的时候,否则,在早些年,高寒地区的一次惨剧就不会发生。
那次是一个运输团,赶往海拔五千余米的军营驻扎地送给养,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雪困住了。发动机因空气滤芯被风吹的雪粒糊住而熄火,并冻裂,让战士们失去了保暖的基础,最后烧轮胎,烧一切可以取暖的,依旧没能坚持到救援的到来,全团遇难。
要是那时候懂的在雪地里怎么生存,完全可以保证无一人牺牲。
也就是说,现代化,依旧要有古老的生存能力才行,用不着更好,但需要时,就可以减少损失。
都是壮劳力,又不是什么技术活,这些部队精英在薛郎的指挥下,不到天黑,一个个地强子就成型了。
带队赶往一公里开外的一片叫水冬瓜的树林,扛回一根根夏天伐倒的难以成才的水冬瓜树干和树枝,张明这才知道夏天为什么让他们只用斧头砍伐,成片的放倒这种只能做烧柴的木头了,感情就是为这会准备的。
随着一个个地火龙被塞进干柴点着,短短几分钟的浓烟冒出后,那些竖起来,超过已经跟山体大致一样的“屋顶”的烟囱冒出了火苗,且越来越大,最后,在在下面都能听到呜呜的响声,窜起一两米高,跟一条条喷火龙一般,显然烟囱着了。
广告位置下